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学习 > 高二语文午练(第八周)

高二语文午练(第八周)

2024年04月09日 18:55:20 访问量:58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在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始终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的,他们更多的是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的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仅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者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但却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压迫,压抑,甚至“吃掉”“狂人”。这样的力量群体更多的是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鲁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来作为他们的称谓,例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等。外在形象的模糊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空洞苍白,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们既可怜又可悲。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在鲁迅的作品《呐喊》中,围观的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体格,但是他们却都是病态的,麻木的神情,无知的精神,把自己的同胞被杀头当作盛宴来欣赏。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只从身体上拯救国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教育和拯救。

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他们碌碌无为,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和向往,总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当作自己的快乐。在生活中把别人的悲剧当作茶余饭后谈笑的内容,不停的嘲讽和讥笑别人使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在每一次的围观中,他们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只需要看就行了,用不着参与,用不着付出,甚至还可以在高兴之余戏谑一下被围观的人,没有丝毫的人情味。《孔乙己》中的掌柜和民众完美地诠释了这些,他们在酒馆期待着嘲讽孔乙己,使一次次陷入困境的孔乙己也不能得到嘴上的饶恕。在平庸枯燥的生活当中,对他人生活中痛苦的窥探成为他们寻求消遣的方式,这种消遣又恰巧的建立在别人的悲伤和不适中。

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看客自私的同时是他们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够有口饭吃,不会在街头冻死饿死就十分满足。看客们的生存环境即便不尽如意,但是他们从未想过改变,他们日复一日的沉溺于此,安于现状,在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态时,看客们只是活着,快乐和痛苦在他们的心中留不下任何的烙印,转眼间都被自己所遗忘。

(摘编自《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材料二:

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

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见人跳楼,观看者还鼓掌大叫“往下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足见人情冷漠。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大部分外在形象模糊,甚至只是象征性符号,只代表小说的背景,但使人有强烈的压迫感。

B.鲁迅认为看客群体大多体格健壮,但精神是病态的,因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要从精神上教育和拯救他们。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鲁迅小说中看客行为在现实的翻版,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蔓延。

D.鲁迅知道学医不能济世救民,于是弃医从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客们内心空洞苍白,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浑浑噩噩,所以鲁迅对他们的描写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

B.鲁迅小说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

C.在封建制度下,作为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唯一渠道和娱乐方式,围观这一畸形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

D.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受推崇,这使人们有可能去爱别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情节产生的根本原因与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脱下那作为读书人标志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还用手一个个地排钱,来显示自己的身份。

B.《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与我再次相见时,对毕恭毕敬,生疏的一声老爷使得亲密无间的童年玩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

C.《阿Q正传》中的阿Q以为革命就是喊口号,于是高喊我要造反,我要革命;以为革命就是盘头发,用一根筷子把盘起的头发插上。

D.《祝福》中的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用辛苦积攒的工钱捐了门槛,她认为自己已赎罪,便坦然地去拿祭祀的物品,但遭到四婶的呵斥。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下面的语段是《阿Q正传》结尾对阿Q被杀后看热闹的群众的描写,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些看客们的心理特点。(6分)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游诸葛武侯书台

·陆游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7.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A    3C   

4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看客的三个心理特点:愚昧无知、精神空虚、自私自利;

材料二侧重于分析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危害和解决办法。   

5.愚昧无知。阿Q是他们的同胞,同胞被杀,看客们却当做盛宴来欣赏,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未庄的看客们与阿Q是知根知底的同乡人,但都说阿Q是坏的,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

精神极度空虚。看客们精神空虚,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围观阿Q行刑是为了去看好戏

自私自利。看客们认为别人的生命比不上自己的利益重要,未庄的看客们都说阿Q坏,是因为怕被阿Q连累了,赶紧划清界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鲁迅……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可知打破黑屋子困境的不是鲁迅,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这里的他们中是指看客中的而不是指所有的上层阶级和下层民众。

C.“唯一渠道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少有的渠道之一可知唯一是错误的。

D.“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受推崇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的最后一段,可知使人们有可能去爱别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不是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

C.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而 C 选项中阿 Q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地发动和依靠群众,所以很多人民群众不理解,以为革命就是形式主义。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各段的总起概述句或总结句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看客的三个心理特点:愚昧无知、精神空虚、自私自利。

而材料二中,根据第一段内容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可知,作者首先介绍了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而第二段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中,作者则由鲁迅笔下虚拟人物,引出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的体现,从而说明其在当今社会的危害。第三段中,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引出话题,并自问自答,从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等角度,阐述了解决办法。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分析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危害和解决办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在材料一原文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中,作者对看客的愚昧无知心理进行了分析。而语段中,与阿Q是知根知底的同乡人的未庄的看客们评判阿Q是否有罪的唯一依据就是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不是看阿Q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甚至对于阿Q被杀这件事,并没有为此感到悲伤,而是觉得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由此可见看客的愚昧无知。

材料一原文中,作者说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而在语段中,鲁迅生动描绘了看客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的丑恶心理。这一心理看似荒唐,却充分展现了看客们精神空虚,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围观阿Q行刑是为了去看好戏的心态。

材料一原文说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而语段中,看客们之所以说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看客们认为别人的生命比不上自己的利益重要,未庄的看客们都说阿Q坏,是因为怕被阿Q连累了,赶紧划清界限。由此可见他们的自私自利。

 

【答案】

15B   

16.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

不同: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分析错误,解释为自称是错误的,应该是应战,抵挡之意。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

本诗中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

《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

不同点:

本诗中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借此讽刺了当时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做法,针砭时弊;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编辑:陈汉超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